学校首页

媒体交大

重庆日报:沙坪坝 | “人才三宝”行动让“第一资源”迸发强劲活力

发布时间:2024-03-22 01:25 浏览:

3月21日《重庆日报》报道了沙坪坝“人才三宝”行动让“第一资源”迸发强劲活力

《重庆日报》2024年3月21日第7版

3月19日,重庆市青凤高科孵化中心园区,即将投用的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是沙坪坝区又一个科研就地转化的重大项目。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3月14日,重庆市青凤高科孵化中心园区,一幢五层小楼已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建筑内部功能和细节正在完善。这就是即将投用的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沙坪坝区又一个科研就地转化的重大项目。

为让项目尽快落地,沙坪坝区积极与陆军军医大学朱楚洪教授团队对接,区领导轮番调研推动项目实施,并助力成立人才工作站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未来,该项目将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打造“智造+医学”国家级特色生物制造和医疗器械基地。

近年来,为撬动区内富集的高校和科研人才资源,沙坪坝区集聚优质资源,积极实施以人才直通车、人才加油站、人才暖宝宝为主要内容的“人才三宝”行动,以人才工作为抓手集聚发展活力动力。

如何让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迸发强劲活力?从“人才三宝”行动的探索实践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精准对接,掌握人才所需所求

朱楚洪教授团队成果落地并非偶然。

两年前,陆军军医大学向沙坪坝区服务专班反映,学校及附属医院的多个专家团队有成熟科研成果,但苦于场地紧张,无法进一步推进。服务专班闻讯便马不停蹄协调沟通,最终推动建成华宇城生命科技园、上桥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园区。在专班推动下,专家团队与企业合作渠道打通、申请市级补助资金、寻找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积极促进创新成果就地转化。

沙坪坝区搭建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点对点”的暖心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设立服务专班服务高校,正是“人才直通车”的重要举措。

沙坪坝区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高校多,人才也多。沙坪坝区建立“一校一专班”工作机制,每个专班由一名区级领导领衔,多个区级部门组成,专门服务高校。

重庆大学工程科技领域科研机构成立以及运行所需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场地落实等得到解决;重庆医科大学人才子女就学、市外引才等得到解决;四川外国语大学部分宿舍内涝、铁路步道滑坡等问题得到处置……

沙坪坝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协管领导何红说,积极为高校解决难题的同时,充分掌握了解到高校人才的所需所求,就能有效开展服务。

今年2月,沙坪坝区委主要领导看望慰问结对联系服务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刘汉龙,在送去新春祝福的同时,充分听取两位院士关于科技创新成果在沙坪坝区落地见效的诉求和意见,并在之后积极跟进落实。

沙坪坝区人力社保局人才综合科科长李愿介绍,目前,沙坪坝区持新重庆人才卡A卡的专家人才数量近千人,其中180多位高层次专家人才由区委常委等区级党员领导“点对点”直接服务联系,行业领军人才由主管部门党委、党工委直接服务联系。党委联系专家,是“人才直通车”服务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人才还可通过“沙磁人才直通车”微信小程序实现服务对接。人才的社保、税务、科技咨询等事项实现“一键直连”“一网通办”。线下,还有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随时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服务,“人才直通车”搭建起联系服务人才的桥梁纽带,精准对接、快速响应人才的所需所求。

搭建平台,助力人才尽展才华

入驻黄金湾·智谷的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家公司正是由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朱涛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其核心产品——分布式光纤监测分析系列设备,能为储油罐、精密仪器等运行提供微米级形变实时监测和预警,市场空间很大。

在服务高校和人才过程中,专班工作人员发现,高校专家人才手上的科技成果数量还有很多,但实现就地转化的依然十分有限。

“怎么让他们的研发成果落地,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动力?”何红说,沙坪坝区推出“人才加油站”服务,帮助人才及科研团队把创新成果就近在沙坪坝区落地转化,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沙坪坝逐步建立环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多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重点打造未来科技、数字软件、生命科技、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孵化空间共计73万余平方米,推动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各类资源高位嫁接、产生“化学反应”,出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截至目前,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入驻创新主体2000余个,集聚各类人才1万余人,培育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去年实现产值52亿元,增长25%。

除了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沙坪坝区还积极开展高校人才到部门挂职行动,一大批高校人才带着科研成果奔赴新岗位。

“80后”赵毅是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2022年10月,他来到沙坪坝区,挂职区交通局副局长,分管“四好农村路”质量监测等工作。

丰文街道三河村是沙坪坝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连接该村的公路盐堰路坡陡弯急,安全隐患比较突出。赵毅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邀请重交大交通运输学院孙宗元副教授研究团队参与设计,加装智能弯道雷达会车预警系统和护栏碰撞实时监测报警系统,让盐堰路变成了一条智慧公路,并入选全国首届公路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沙坪坝区获评交通运输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赵毅准备把团队研究成果——聚氨酯温拌改性沥青应用到公路建设上。这种新材料具有高韧、耐久、环保、经济等特点。

挂职满一年后,赵毅申请再挂职一年。他说,看到研究课题变成一个个实践成果,内心充盈、充满喜悦,将珍惜时光,为地方发展和群众出行献计出力。

“为更好发挥人才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作用,沙坪坝区还拿出重要岗位满足高校任职。”何红介绍,区委组织部“量体裁衣”,把高校挂职干部精准“投放”到职能部门中去。去年共有10余名专家教授在区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交通局等重要部门任副职。城市提升、产业发展、数字化建设等重点工作都有高校挂职干部的参与和推动,有的挂职干部还获得组织部门的提拔,担任部门正职。

解后顾之忧,让人才潜心钻研安心创业

小晴是沙坪坝一所知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父亲是一名高层次人才。半年前,她随父母举家迁到沙坪坝区,学校开设“绿色通道”,简化转学入学流程,班级还举行欢迎仪式,让她十分惊喜和意外。

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是许多青年人才向往沙坪坝区的重要原因。区内一些优质学校采取改造功能教室、借地就读等方式增加教室数量,调配师资力量,精简人才子女入学手续,去年共安排100余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子女顺利入学。

李愿告诉记者,服务人才子女入学,正是“人才暖宝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有配偶就业安置、家属医疗康养、提供人才公寓等服务,积极兑现人才待遇。

3月19日,沙坪坝小龙坎正街的人才公寓CCB建融家园,家具设备一应俱全,温馨漂亮。

市场销售火爆的“赛力斯·问界”系列是重庆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其中M7车型生产基地就设在沙坪坝区。去年,赛力斯引进大量管理、研发以及高级技术人员,一时间,住宿成了问题。得知情况后,沙坪坝区第一时间向企业提供了230余套高品质人才公寓,解决了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

李愿说,沙坪坝区目前建有人才公寓1100余套,拎包即可入住,这些公寓分布在出行便捷的生活圈、产业生态圈,最大限度满足人才的居住生活需求。

筑有吸引力的“巢”,引来更多“金凤凰”

人才对“三宝”行动有何感受?人才选择事业发展地,最看重的又是什么?

赵毅从家里开车到沙坪坝区上班,单程需要1个小时,但他依然每天热忱奔赴。“扎根沙坪坝区发展,首先是专业对口,能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实践。此外,沙坪坝区重视青年人才发展,朝气蓬勃的创业氛围也很吸引我。”赵毅说。

服务人才的系列举措,良好的经济产业发展态势,是一座城市吸引外来人口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

重庆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徐瑶说,激活城市的创新基因、释放人才的活力,需要持续推动人才、产业、创新、资金“四链”深度融合。

当下,尤其要有效破解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政策壁垒,一方面围绕人才链配置资金链,切实发挥资金链对人才链的创新激励效应,推动人才链将资金链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释放人才链的反哺效应,真正打通产学研链条中的堵点痛点,构建起人才链推动科技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以及价值资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

“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也是引才留才的关键要素。”徐瑶说,深入挖掘重庆独有的城市文化内核,推动整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向国际化、多元化、人文化方向发展,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积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宜居度的城市环境。

何红也认为,人才和产业之间是互促共进关系。人才最看重的,是有干事创业的舞台,要持续引才聚才留才,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对人才的吸附力、承载力。

未来,沙坪坝区还将在沿海地区“驻点”招商,筑更有吸引力的“巢”,引来更多“金凤凰”。

重庆日报:https://mp.weixin.qq.com/s/U_zEQEoO5DeXFt2RSEsv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