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旭煦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与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聚焦国家战略、交通行业建设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为重庆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交大力量。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旭煦致辞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博管办主任谢辛在致辞中表示,博士后沙龙每季度举办一期,受众面、参与面、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博管办将持续搭建智慧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全力支持申报中国博士后基金、重庆市“博新”计划、博士后研究特别资助等项目,支持大家在更高、更宽的平台大显身手、展翅翱翔。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博管办主任谢辛致辞
本次沙龙活动还开设网络直播间,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同步开展,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线上线下齐聚一堂,互动频繁、交流热烈,累计发表前沿理论观点800余个,参与线上线下交流提问300余次,观看人数和线上互动达到22万余人次,活动中共签约3项合作协议,为10家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
分享学术“金点子”
四大主题直击基建发展前沿
在学术分享环节,线上线下交流热火朝天。重庆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易志坚教授,同济大学博士后赵聪、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张仲恺、重庆交通大学博士后马庆禄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享干货。
▲重庆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易志坚作主题分享
易志坚围绕“力学治沙与跨学科创新”主题,分享“聚沙成土、荒漠变良田”的科技密码,引导大家一步步从“深学”到“细悟”,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赵聪分享了“复杂空间自动驾驶路车融合增强与集群管控”,张仲恺作题为“用于极端环境的微纳智能结构制造与测试技术”的学术分享,马庆禄专注于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研究领域,分享“云智能巡检机器人成套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成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张明义教授对3位博士后的分享作了精彩点评,分析了新基建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基建、新产业、新生活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并勉励大家在科研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研究技术“金钥匙”
破解隧道排水管结晶堵管难题
博士后沙龙是分享交流的纽带,是跨界合作的桥梁,更是成果转化的平台。现场,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与刘士洋博士后签约“重庆灰岩区隧道排水系统植绒防结晶工程应用示范”项目,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张森华博士后签约“《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荷载试验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项目,车知路(重庆)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与王嵩博士后签约“停车数据动态检测管控采集方法及城市级停车云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3个项目签约
其中,“重庆灰岩区隧道排水系统植绒防结晶工程应用示范”项目拟将植绒防结晶堵管技术应用于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董家湾隧道,对于确保隧道排水系统通畅,铁路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博士后刘士洋表示,随着各行各业迈向“无人化、少人化”发展,隧道工程也应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进装备。这一项目的应用,也是新基建服务新重庆建设的生动体现。
孵化落地“金果子”
已签约项目取得大量实质性成果
自博士后沙龙开展以来,不少在沙龙上见证签约的项目都已转化落地,取得了大量实质性成果。
例如在“新医科·新产业·新生活”博士后沙龙上签约的项目“微生物感染多联检快速检测试剂盒”,已发表高分值SCI论著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成功申报并获批的19件医疗器械注册证已用于生产销售,年产值近千万元。该项目负责人、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伊远学介绍,目前已经开发出多个能检测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的新型试剂盒,从而为临床和入户诊断提供新型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新选择。
类似的落地成果还有很多。博士、博士后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不断为科技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不仅产出的科技成果丰硕,博士后队伍也日益壮大。
借本次博士后沙龙平台,我市还为新设立的10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举行授牌仪式,分别是西南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重庆市驰茂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双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重庆大有表面技术有限公司、军创华兴生物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硒旺华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果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此次授牌,勉励各个站点积极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平台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各单位科技创新发展跑出新速度。
▲授牌仪式
据悉,下一期博士后沙龙将于12月由重庆两江新区承办。
重庆日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34&id=15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