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媒体交大

【重庆日报校庆专版】重庆交通大学:明德行远七十载 交通天下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1-11-08 09:09 浏览:


七秩悠悠,栉风沐雨。117日,重庆交通大学迎来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日。

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之《巍巍川藏路》中,详细讲述了重庆交通大学建校的历史以及为修筑川藏路所付出的流血牺牲和壮志豪情。

重庆交通大学因川藏公路而生,一代代重庆交大人,弘扬“甘当路石、进无止境”的办学传统,培育交通人才、创新交通科技、服务交通发展,不断积淀具有交通特质的精神财富,凝练形成与“两路”精神(指在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所体现的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度契合的“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精神。

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始终高擎“交通天下”的办学理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入谋划布局,进一步融入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甘为路石 进无止境”

“两路”精神绘就育人底色

时间回溯到70年前。1951年,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国家决定打通千山万水,修建川藏公路,解放西藏。

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的穰明德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他,就是重庆交通大学的首任校长。

穰明德是一个只读过两个半年私塾的放牛娃,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和百团大战等战役。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修建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令人心悸的艰险。在目睹战士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后,穰明德痛心地感到,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搞好交通建设绝非易事,没有交通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于是,穰明德向当时由刘伯承、邓小平主政的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筹建一所交通专业高等院校。

1951年深秋,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诞生了。

身为首任校长,穰明德带领师生们立下“誓为前路坦途甘当铺路石”的铿锵誓言,激励师生们要“立足交通,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实干之才”。正是沐浴着“铺路石”精神和“两路”精神的洗礼,重庆交通大学走过了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70载发展历程。

70年的艰辛与荣光,重庆交通大学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总计20余万名致力于中国交通事业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交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如该校1965届校友、引领国际拱桥建设与发展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献身交通60载,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91届、校友中交集团总经理王海怀,在珊瑚礁石上“建机场、筑港口”;1982届校友孟凡超,是举世瞩目、全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1953届校友武憼民,是闻名全国的高原冻土专家;1978届校友蒋树屏,是我国公路隧道技术领域的首席专家等等。此外,共有18位校友获得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桥梁人物”、5位校友获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美誉,近30年我国建设的世界级大桥大部分都有重庆交通大学校友担当重任。

从青藏高原到巴蜀大地,从大漠戈壁到南海之滨,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一代代重庆交大人的智慧凝聚和奋斗足印,在共和国的发展征程中奉献热血,谱写华章。

勇攀科技高峰

一大批科研成果助推交通现代化进程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重庆交通大学创造一批批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的科研成果,攻克一项项架桥铺路、治河筑港的技术难题,诠释和践行着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

70年来,重庆交通大学主动聚焦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科技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该校拥有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4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余个研发机构,建有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交大国科航科技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交通大学西科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形成了水陆空齐备的创新科研平台集群。

“十三五”时期,学校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科技服务合同近2500项,科研经费共计10亿多元。

发挥国家级平台创新引领作用,学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如由该校周建庭教授领衔建设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结构与环境耦合的试验平台、全国领先的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平台,正在打造国际领先的大跨拱桥试验平台和主动风洞试验平台,在大跨拱桥、特长隧道建设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成果应用于朝天门大桥、万州长江公路大桥等15座世界同类型最大跨径桥梁工程,先后获得10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长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试验,处于世界内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队。建有包括葛洲坝到三峡大坝河段1100物理模型的600多米长的三峡水运新通道科研基地,攻克了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和船闸建设等技术难关。

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实验系统,支撑路面新型结构的研发和路面性能的快速精准诊断;由易志坚教授牵头实施的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态恢复一体化技术项目,已在内蒙古、新疆、四川、南海岛礁、以及中东、非洲等地开展1.7万亩试验示范,均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良好的综合效益,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共2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柔性引进李应红院士团队共建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孵化培育绿色航空、无机纳米材料等高新企业;跨座式单轨、山地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汇集学校土木、交运和经管等学科科研力量,重庆交通大学还瞄准川藏铁路及配套辅助公路规划建设和维护重大技术、管理难题,开展超大跨拱桥、特长高埋深隧道科研攻关,助推国家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推进。

成功研制出拱形自浮式水上升降防撞装置,突破设计施工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重庆万州长江公路大桥成功应用,保障了长江黄金水道安全畅通。该项成果直接应用于长江经济带30余座桥梁防撞设施工程,节约重建成本16.4亿元。

引导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

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你的初心是什么?”在重庆交通大学,这个问题跨越70年历史,成为刻在一代代学生心头的记忆。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表示,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要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育初心,潜心教书育人,严守师德师风。

截至2020年底,该校共有二级党组织23个,党支部187个;共有党员3877人。重庆交通大学通过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如重庆交通大学研究“两路”精神已经有10余年时间,学校成立“两路精神研究院”,召开了全国“两路”精神理论研讨会,加强理论研究和精神宣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川藏青藏两路精神研究”等课题,多次重走川藏、青藏公路,走访采访筑路护路亲历者;出版“两路”精神研究专著《弘扬两路精神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

“以首任校长穰明德为代表的创校先辈,用智慧和热血诠释并践行着伟大的‘两路’精神。”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表示,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为学校的教育明确了方向、绘就了底色。

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融校史、党史学习教育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全体师生坚定信念信仰,勇担时代重任。

“开学第一课”、老党员讲奋斗故事、党员“微课堂”、大学生宣讲团讲党史,主题团日示范活动,把革命历史“搬进”校园舞台……形式多样的活动,厚植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开展以“学四史”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党课”;组织开展“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故事我来讲”等主题党日活动,这些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氛围营造,立足于“学”,着眼于“活”,共颂党恩,引领大学生做新时代追梦人,听党话,跟党走。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成了占地500余平米的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中心,中心设置了“序厅”“人间正道,廉路沧桑”“慎行知止,警钟长鸣”“明德行远,正气浩然”“微言心语,铿锵誓词”等五个部分,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载体,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廉洁楷模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历程。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交通局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交通运输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从20183月开始,“党风廉政教育培训中心”为毕业生创设廉洁教育“最后一课”,该课程注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深度融合,经过三年多的打造,已经成为帮助毕业生走好人生路,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深刻“一课”,成为富有交大特色的校园廉洁文化的重要资源。

七秩芳华,桃李天下。一代代交大人,肩负着“培养交通英才、改变西部面貌、创造百姓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从教学科研一线到行政管理部门,从课堂内的育人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服务,重庆交通大学在70年岁月中不断传承、丰富和践行着“两路”精神,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把人才培养同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结合起来,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持续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

历史沿革

1951年

创办西南交通专科学校。

1952-1958

先后更名为西南交通学校、重庆公路学校、交通部西南公路学校、交通部重庆公路工程学校、四川省重庆公路工程学校。

1960

组建为重庆交通学院。

1961年—1963

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工系并入。

1972

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合并。

1979

恢复重庆交通学院建制,重庆航务工程学校并入。

1982

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

成为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0

学校由交通部划转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6

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1

双福校区开园(2021年更名为科学城校区)

涵育英才

重庆交通大学现有160余位国家及省部级人才,专任教师1520余人、高级职称者约占51.12%。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6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33门国家级、市级一流课程,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创设航空学院,建成“水陆空轨”大交通学科专业体系。连续2轮入选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